美国食客过节挤爆中餐馆,背后却是中餐的没落,与让人流泪的真相……

RE/MAX Advanced 领先地产
点击蓝字进入微网站

美国食客过节挤爆中餐馆,背后却是中餐的没落,与让人流泪的真相……


各族裔民众在纽约中餐馆前大排长龙。


据侨报网“北美博士囤”报道 圣诞节期间,美国各地中餐馆也热闹了起来,华埠各大酒楼更是高朋满座,喜气洋洋。就餐队伍中虽不乏华人,但众多外族裔民众才是圣诞节当天的“主力军”。纽约居民罗宾森(Joanne Robinson)表示,作为一名犹太人,在圣诞节期间会感到有些孤独,吃中餐则慢慢成为了一项传统。罗宾森称,她平安夜就与孩子们一起叫了家附近的中餐外卖,圣诞节当天一家人则来到华埠品尝更地道的美食。

尽管如此,美国各地不少中餐馆今年来还是不得不没落关门,中餐馆的地区所占比例也在下降。


华裔二代移民不再接手中餐馆

美国食客过节挤爆中餐馆,背后却是中餐的没落,与让人流泪的真相……


越来越多的华裔二代移民不再接手中餐馆。 图片来源 Unsplash


根据餐馆点评网站Yelp的最新数据,中餐馆在美国前20大城市的份额一直在下降。五年前,这些地区平均有7.3%的餐馆是中国餐馆,而现在这个比例下降到了6.5%。在美国前20大城市,五年内总共增加1.5万家餐厅的,而中餐馆却减少了1200家。

即使在美国最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旧金山,中餐馆的比例也从10%下降到了8.8%。而中餐馆接连关门却并不是因为顾客对中餐失去了兴趣。在Yelp上,中国餐馆的平均浏览量并没有下降,平均评级也没有下降。

中餐馆关闭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二代华裔移民的经济流动性,与自己的父辈相比,二代移民在美国长大,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,受教育程度良好,可以找到更好的职业,而不是继续接受自己父辈的餐厅。

《纽约时报》记者珍妮弗表示,“这些中餐馆的关闭是一种成功。”她在《签饼编年史》(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)一书中记录了中国餐馆的崛起,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《寻找左宗棠鸡》(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)。

珍妮弗说,“这些人来美国做厨师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不再做厨师,现在他们的孩子也的确可以选择其他的职业了。”

中餐厅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历史。1882年,《排华法案》(Chinese Exclusion Act)阻止了来自中国的移民的稳步增长。直到《排华法案》1943年被撤销, 1965年其他种族移民配额被废除后,大规模移民才得以恢复。

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、《亚裔美国人成就悖论》(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)的合著者珍妮弗·李(Jennifer Lee)说,“在某些方面,这些孩子正在恢复第一代在移民过程中失去的的地位。”

当第二代移民长大成人后,这些孩子往往在科技或咨询等行业工作,而不是在餐厅或美甲沙龙里面打工。在过去的十年里,一些第二代华裔移民也选择了管理家庭餐馆。1920年开业的纽约早茶餐厅南华茶室(Nom Wah Tea Parlor)一直是家族企业:先是蔡氏家族,然后是唐氏家族接手。

41岁的老板唐先生2011年离开了金融业,接替了他的叔叔经营这家餐厅。起初,他的父母对他的决定不太支持。

“作为一代移民,这是你唯一能做的事。如果不是开餐馆,那就是开自助洗衣店,”唐先生说。“当听说我选择回去开餐馆的时候,父母很难接受。”

从那时起,南华茶室开始扩张,在曼哈顿开了另一家分店,又进驻了费城,最近还在中国深圳开了家分店。南华茶室的效益很好,很多时候客人要在唐人街南华茶室门外等候一个小时才能等到位子。

“我有这样的机会来让一些来自老纽约的东西留存下来”唐先生表示。“虽然我也非常努力地工作,但我也知道如何使用营销手段,比如互联网。”

与此同时,总部位于纽约的休闲快餐连锁店“君子厨房”(Junzi Kitchen)的团队最近筹集了500万美元,用于购买像Eng 's这样的中餐厅,让他们加入 “君子厨房”的现代品牌。

君子厨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勇表示,“这些老餐馆还会继续提供顾客喜欢的外卖服务,但是我们会帮助他们让服务升级。”





声明:内容及图片转载自侨报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更多惊喜等你哦!
阅读原文
阅读 814
微媒平台由xlink360集客帮提供